据史料记载,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,青州就有了制作剪刀的手工作坊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年,《益都县图志》记载:“青州剪刀为铁器之最,剪刀品质最优”青州剪刀在民间留传久远,源远流长,影响极大,深入民心。“青州”剪刀的良好声誉,与旧社会的科举考试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。因青州府管辖着十几个县,按清朝的科举制度,府管辖的各县的考生都要定期来青州府应考。剪子巷(即现在的北营街)接近考院的后门,而“青州”剪刀铺距其后门仅几步之遥。历届各地来赶考的一期一期的考生,总是慕名争相购置“青州”剪刀,作为最珍贵的礼物,带回原藉馈赠亲朋好友。不用广告,口碑相传,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。俗话说:耳听是虚,眼见是实。一经使用,莫不交口称赞。
在清末民国初期,青州剪刀的质量声誉,已是誉满大江南北,在青州府的手工业行业中,成为无人望其项背的佼佼者。赫赫声誉与当时的杭州“张小泉剪刀”,北京的“王麻子剪刀”,三角鼎立,并驾齐名。这在当时并非哪个权威机关考察评比发布授予的,而是众口皆碑,当之无愧,水到渠成而自然形成的。虽历经沧桑巨变、战乱和灾荒,迭是不可多得的民间工艺精品。其工艺流程独具特色,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。它发源
∨∨∨展开∨∨∨
主要系列剪刀产品有:西式服装剪刀、民用剪刀,花枝剪刀。
民用剪刀的生产,在历史上纯属小手工业,制作工艺完全是手工。那时每家红炉打制剪刀,由三人组成。在打制剪坯时,师傅主管控制炉火中锻烧的剪坯,一个徒弟拉风箱,一个徒弟司锤。当锻件烧红时,拉风箱的停止拉动,操起大锤,与另一伙伴轮番用大锤打击锻件,而掌钳师傅,则左手用铁钳夹住锻件,右手紧握小手锤,指点两个徒弟快速击打锻件,锤声时快时慢,时重时轻,剪坯被锻成理想的剪刀雏形。其整个生产工艺相当复杂,制成一把剪刀需要经过三个阶段、七十二道工序。
刚成立剪刀生产合作社时,制作剪刀依然沿袭各家各户严格操守的,密不外传的古老传统的生产技艺,用风箱、红炉、铁砧、大锤等简单工具,凭借复杂繁多的技艺流程,生产剪刀。
据前一辈老师傅回忆,从六十年代始,剪刀生产就开始告别原始的传统工艺,倡导和发动职工进行技术革新,集思广益,发明创造,同时积极引进动力设备,如锅铊机、柴油机、发电机等,还扩展思路,到兄弟单位学习取经,仿制专用土造设备,减轻工人劳动强度,改善工作环境,理顺生产工艺,形成流水线式专业固定的生产流程。
民用剪刀生产工艺复杂,工序繁多,有的工序虽很
∨∨∨展开∨∨∨
张国民
青州剪刀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国民,山东省青州市人,1949年8月出生,1968年2月入伍,1987年11月转业。1988年3月,张国民同志从部队转业到青州市一轻工业局任办公室主任。1990年8月被青州市委调青州市剪刀厂任厂长兼书记。
∨∨∨展开∨∨∨
张国民
青州剪刀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延续和共同努力下,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。特别是张国民同志到剪刀厂二十多年来,严格执行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廉洁勤政、作风正派。工作兢兢业业,勤勤恳恳。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,带领全厂干部职工发扬“团结、奋斗、务实、创新”的企业精神,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,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,坚持以市场为导向,视质量为生命,以科技创新为先导,向管理要效益的原则,迎难而上,勇于开拓,大力实施名牌战略。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,先后开发了100多个剪刀新产品,使企业发生了可喜变化,企业扭亏为盈,各项经济指标逐年递增,在全国同行业中列居先进水平,使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。
由于张国民同志业绩突出,1994年被青州市委、市政府评为“先进生产工作者”;1995年被青州市委市府评为“劳动模范”;同年被山东省二轻厅授予“优秀厂长(经理)”称号;1996年和1997被青州市委评为“优秀共产党员”;1997年被潍坊市委评为“优秀共产党员”;同年又被潍坊市二轻工业局、人事局授予“潍坊轻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”称号;1998年被潍坊市委宣传部、潍坊市职工思想政
∨∨∨展开∨∨∨